医保首项国家标准2026年实施,就医体验全面提升

医保电子凭证已接入93万家机构,累计结算120亿笔,2026年新规将让医保服务更加统一高效。

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(国家标准委)发布《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》(GB/T 45938—2025)。这项标准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,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

新标准规定了医保码(医保电子凭证)、医保移动支付、医保电子处方等便民服务的技术要求,将推动全国医保服务走向统一化、标准化。

01 标准核心内容

该标准适用于定点医药机构、合作金融机构、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政务服务部门等合作应用机构。

它明确了医保码、医保移动支付、医保电子处方以及个人医保信息授权查询等便民服务的接入方式、功能要求、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。

标准基于前期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的工程实践,其核心技术要求已在全国大规模应用,科学性、实用性和普适性经过了充分验证。

02 便民服务成效显著

截至2025年7月,医保码(医保电子凭证)已接入全国超过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,接入展码合作渠道240余个,累计结算笔数高达120亿笔。

医保移动支付接入机构达4.7万家,医保电子处方接入机构超过35万家,累计开方6300余万张。

在已接入便民服务的定点医药机构,群众通过手机或刷脸就能轻松办理挂号、就医、检查化验、打印报告单、拿取药品、办理住院、电子处方流转及医保结算等全场景全流程就医购药业务。

03 2026年医保新变化

2026年城乡居民医保(原新农合)政策将出现多项调整。个人缴费标准将从目前的380元调整为400元,财政补贴标准从640元提高到670元。

参保居民只需缴纳400元,即可享受总额高达1070元的医保基金保障。

门诊报销比例预计将从当前的约30%提高至35%左右,以更好地满足常见病、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。

04 断保处理更人性化

2026年新规对断保处理采取了更加人性化的分类方式。

断保1年以内重新参保的,只需补缴断保期间的保费,无需等待期即可享受全部医保待遇。

断保1-2年的,除补缴外,还需3个月的等待期;断保2年以上的,需要补缴近2年的保费,并设置6个月的等待期。

这一变化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工流动性大、收入不稳定的现实情况,预计将惠及2025年约2300万存在断缴现象的农民。

05 鼓励持续参保与健康生活

新政策推出了连续参保激励机制。连续参保5年以上的居民,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;连续参保10年以上的,提高10个百分点。

全年未使用医保的参保人,次年可获得50元的参保费减免或健康体检服务,这一政策鼓励健康生活方式,合理利用医疗资源。

家庭共济功能也将增强,同一家庭内的成员可以共用家庭账户中的医保资金,据测算,这一措施可使家庭医疗支出平均减少15%左右。

06 门诊医保支付改革加速

我国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处于关键转型期,正从传统按项目付费逐步向多元复合式支付进行改革。

各地积极试点多种创新模式,如浙江金华的APG(门诊病例组合)模式、安徽濉溪县域医共体付费模式、镇江人头点数法付费模式等。

广东省最近公布的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通知,确定普通门诊年度按人头付费标准,并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。

07 标准化引领医保服务升级

该标准的发布实施,将推动形成全时在线、渠道多元、全国通办的医保便民服务体系,为广大参保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医保服务。

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共同推进标准宣贯与实施推广,以标准引领医保服务高效便民,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医疗保障上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随着医保数据与医疗、医药资源的深度融合,未来还可能实现慢病用药提醒、健康风险预警等更加智能的服务。

随着2026年临近,各地医保部门和技术对接机构正在为新年标准实施做准备。

医保电子凭证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。乡村医疗资源将增加,预计到2026年底,每千人口乡村医生数量将达到1.5人,进一步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。

新标准实施后,参保人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异地就医,都能享受到更加统一、便捷的医保服务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采集发布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